logo
logo

  【产业分析】以青贮饲料为抓手,开创青海省“农牧乡建一体化”新局面

        迎合国家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经济和西部大开发、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需求,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以“一二三产融合”理念,提出发展饲、养、加工一体化产业,从根本上促进青海省农牧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牧业发展质量更加向好,农牧区生态成效更加明显,农牧区综合改革更加深入,农牧区民生事业更加进步,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扎实,“三农三牧”工作取得更大进展,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提出背景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高原内陆,地域面积辽阔,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省份,牧区面积大、农区耕地少,农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对农民增收、农牧区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海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其中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色屏障区,对我国生态保护起着关键作用。青海牧区草场主要有草甸草场、灌丛草场和荒漠草场等类型。目前,天然草场面积36450×103hm2,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0%,居全国第四位,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1610×103hm2,占天然草场面积的87%。牧区六州(海北州、海南州、海西州、黄南州、果洛、玉树、)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畜种主要有绵羊、牦牛、山羊、河曲马、黄牛、骆驼等。初步形成了青南、环湖、柴达木地区各具特色的畜牧业发展格局,正常年份全省存栏各类草食畜4000万头只以上,其中藏系羊和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畜种,正在着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和“中国藏羊之府”两大品牌。

        青海牧区平均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有利于牧草生长。以游牧方式为主,人烟稀少,空气清新,土壤、牧草、水及动物无化学和生物污染,使其保持了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为发展特色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高原特殊气候、自然条件使得青海特色畜产品品质好、质量优。青海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质(高于黄牛肉58.2%)、低脂肪(低于黄牛肉69.8%)、低热量(低于黄牛肉19.7%)、多氨基酸等特点。藏系羊具有肉鲜嫩、膻味轻、胆固醇含量低等品质。青海牛奶矿物质含量0.8%~0.9%,高于全球平均0.6%~0.7%的含量,并富含钙、磷、钾;尤其是高原耗牛奶高钙低脂,富含丰富矿物质。

        青海省特色畜产业普遍存在“小、弱、散”现象。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虽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等组织,但由于资金、信息、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导致以小规模分散饲养和中小规模养殖场饲养为主,没有形成合力,在农民与市场的对接中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以青海本地农畜产品为主要原料且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少,更多的是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实力普遍不强、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品(牛羊肉加工)以简单分割包装为主,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短、加工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尤其是资本、技术与信息市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变化与要求,严重制约了特色农牧业在生产规模、产品更新以及品牌等方面的发展。

        青海省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高寒缺氧,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和特殊的生态环境(限制与禁止开发)赋予青海特色农牧业典型的“资源?科技依存型”特征。迟缓的市场发育使产业整体上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对特色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引导和支撑能力不够。同时,受制于资金短缺,整个产业在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入上非常有限,致使特色农业的生产与加工长期处于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水平。

        青海在软硬件环境建设方面的不足,也弱化了特色农牧业比较优势的吸引力。乡村牧区交通,通讯、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综合配套条件差,无法体现集聚效应,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削弱了整体吸引力,降低了特色产业竞争力。除了在吸引人才与技术创新环境方面目前难有突破外,在市场体系、法制环境、政务环境、投融资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青海是“牧场大省、耕地小省,资源大省、规模小省,生态大省、产品小省,牧业大省、效益小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青海应该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草畜业。但由于农牧业长期缺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目前青海特色草畜业的发展在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民生,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成效并不显著。如何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为壮大特色农牧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探寻一条新型发展路径,具有强烈时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产业融合与青海“农牧乡建一体化”发展

        当产业自身发展竞争不足,同时创新能力低时,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模式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青海农牧特色产业的融合不仅有农牧业内部的重组与融合,还包括以农牧业为基础的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延伸融合,还包括高新技术对传统农牧业的渗透融合,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对青海的“农牧乡建”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目标

        以“可操作、可执行,能落实”为指导方针,“看清、看懂、看透”基本国情、青海省情和西部农情,围绕以下四大基本目标,推动青海从“资源农业”向“产业农业”、“资本农业”跨越。

        s  能创造出青海农业、乡村、农(牧)民财富增长源泉;

        s  能充分释放和汇聚可以创造青海“三农三牧”历史性进步的多重资源力量;

        s  能突破地域、行业界限,能激发持续创新动力,将资源优势、产品优势,聚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s  能落实国家战略和细化地区政策,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趟出了一条高原牧区新型城镇化路径,协同推进政治、社会、民族、文化、经济与自然和谐繁荣。

        (二)思路

        1、用现代工业方式来取代传统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通过工业渗透和改造的草畜产业,彻底摆脱“靠天吃饭”、“小农户与大市场”等被动局面,打破季节和气候对农牧业工业化生产限制,从产业组织、生产过程控制,以及资源合理配置等角度促进青海省青海农牧特色产业融合。

        2、透过高质量发展“草畜产业”,进行制度体系的科学谋划与经营体系的协同创新,促进高科技密集植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品质、创新功能产品附加值,实现整个产业链每个环节高产出与效益最大化。

        (三)途径:做好顶层设计,细化执行体系

        将体制、模式、文化、组织、资本、科技、信息等资源和要素深度融合,以系统性汇聚资源、创造价值叠加发展效应、建设龙头领军企业为青海“农牧乡建一体化”的支撑主体,实现资源一体化融合,资本与人才汇聚,推动一二三产业间融合,形成产业化农业。最终以产业化为基础,培植资本农业。

        (1)发起成立“青海农牧产业振兴基金”

        青海农牧产业振兴基金是破解青海特色农牧业建设投融资难题、减轻乡村振兴资金压力的新尝试。将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杠杆作用,采取“国资引导、社会领投”方式募资,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基金组建。

        在管理模式上,由青海省具有国资背景、政府背景的资本作为基金的主发起人和领投人,首批出资企业除青海当地资本外,还将引入新希望集团、大北农集团等涉农上市资本参与。

        (2)以龙头企业分工、协作,带动“信用合作、购销合作、生产合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形成

        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农业发展都在政府扶持下,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建立比较强大的“信用合作、购销合作、生产合作”组织体系,支撑三农发展。

        以若干个由目标而设计(根据产业链环节有效分工)的龙头企业,开展产供销+金融运作,政府政策、外部银行、保险、资本、电商、物流等都能通过这个新体系为青海“三农三牧”服务,把其快速带入到现代化中去。有资金存储和借贷功能;有家庭承包、家庭农场和集体成员权抵押贷款功能;有三资(资金、资源、资产)金融资产化及集约化经营功能;有三资交易平台功能;有集约化组织生产、联合采购和联合销售及配送物流功能;有技术植入和项目投资规模化功能;有合作保险和信托租赁功能;有结算平台和市场化、品牌化功能,有降低自然灾害、抵御市场风险,有效地降低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等功能,使农民真正分享到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利益。

        (3)为什么要以“青贮饲料”为突破口?

        在小农经济、传统农牧模式下,青海严酷自然环境造成草食家畜及相关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青贮饲料季节性强,资金周转要求高。扩大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循环发展农牧业,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增收等对青海省“农牧乡建一体化”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传统青贮饲料作业方式和数量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海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求。针对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发的高科技微生物青贮添加剂(不含化学有害物质,绿色无污染,健康无公害,保护生态环境)在解决粗饲料资源开发上有着突出的优点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培育、选育一系列牧草、开展规模化种植、青贮微生物复合菌剂和微生物青贮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可以有目的地调节青贮料内微生物区系,调控青贮发酵过程,促进多糖与粗纤维的转化,有效提高青贮饲料的质量,使牧草的利用率提高30%,从而提高高原反刍家畜的生产性能,具有品质优良,适口性好,营养丰富,且成本低等优点。还能有效提高牧草贮存质量,延长牧草存贮周期,遏制饲料营养损失,提高越冬牲畜营养保障水平和饲草调运水平。

        规模化青贮,不仅带动饲料营养化、规模化发展,为后续产业农业、资本农业运作奠定基础,还能促进土地流转、精准扶贫、退耕还草和保护脆弱生态等综合社会效益的提升。

        发展“草-牧-科-工-贸”联营体:主要包括:①精细人工草业,选择不多于10%水热条件较好的土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现代草产业;②现代化肉奶业,利用人工草地提供的优质牧草,建立现代化的畜牧业生产和有机畜产品加工基地;③特色生物产业,结合地区特点,开发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生物医药制品,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④草原文化旅游产业,草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特有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通过保护90%以上的天然草地,恢复天然草地的秀美风光,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⑤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联营有机食品专卖超市和电商平台和区域配送物流中心,直销青海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实现草原产品与大城市消费市场链接。

        (4)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还将植入哪些高新技术项目

        ①高效高营养有机无公害牧草基地(牧草品种改良、选育技术;草地土壤改良与水肥管理、机械化收获与高效加工配套农机具、仓储技术及物流优化配送调运体系)

        ②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种畜引进、纯种扩繁育;饲养与营养调控、动物保健与防疫等提质增量技术的辐射与渗透;畜舍设计和生态节能建筑材料与技术集成)

        ③绿色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非热杀菌与冷鲜链栅栏监控及物流技术体系;肉奶分级、分割技术与屠宰机器人、扯皮机、旋转式宰杀箱、除筋膜绞肉机等;高品质肉奶制品,如发酵冷鲜调理肉制品、重组肉制品等开发;高阻隔包装、营养低损耗杀菌、货架期延长与储藏技术)

        ④高价值功能化产品集成开发基地(皮、毛、骨高附加值利用与功能化产品开发技术;牛羊血清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生物医药融合技术;特种生物资源的内在价值开发技术;粪尿及污水处理及能源化、资源化开发技术)


延伸阅读